天气与气候是变化最多、最显著、最重要的自然现象。它们赐予我们获得健康的有利条件,但又常常引起疾病。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气象学不是医学,气象不能直接用于保健与治病,但可以追踪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为保健与防病、治病提供极其重要的气象信息。因此,收听(看)天气预报就成为人们“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中又一件实事。
四季与疾病
春季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无序,冬季易发的疾病在春季仍易复发。初春时要注意预防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
春天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脑下垂体产生影响,引起性激素改变,精神病患者易复发。此时,精神病人不但不能停药,还应适当调整药量,同时可配合娱乐和工作疗法等进行治疗。
夏季是最炎热的季节,长时间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发生中暑,尤其是露天作业的劳动者和体弱多病者。这是因为当高温接近皮肤温度时,人体会增加汗液释放热量,散热就会不畅。如此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很高,汗液难以蒸发,人就会感到闷热不适,以至发生中暑。近年受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明显升高的影响,中暑已成为一种更具威胁性的疾病。预防中暑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尽量避免高温作业和骄阳下的露天作业。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使病人平卧于阴凉通风处施行急救。
秋季天气由凉而渐寒,常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此时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秋天是蚊蝇活跃的季节,要注意防蚊蝇。
冬季易骤然降温,人的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不能同步进行,一时出现紊乱,由此易诱发某些疾病。天气剧变时人体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才能逐渐适应。气温突降时支气管哮喘极容易发作。在强冷空气的刺激下血压波动,易诱发急性闭角性青光眼。
冬季严寒,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的身体健康。研究证明,人体受到强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强,促使血压明显增加;另外,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促使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在寒冷刺激下人体血管扩张因子极易消失,收缩因子作用由此增强,由血小板凝聚成的血栓块将会无情地阻塞血流的通道,从而导致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天气剧变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周围血管的收缩而导致关节疼痛。
感冒与气候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天气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关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免染上感冒。
气候与人体过敏
气候变化不但会对患有多种疾病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当天气突然变化时,还会使一些健康人出现某些症状。现代医疗气象学把气候变化诱发的人体和系列不适症状,称之为“气候变化过敏症”,这是一种相当常见却未受到人们注意的过敏。
气候过敏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情绪抑郁,乏力身困、失眠易醒、头痛、易激动、焦虑、食欲不振等等。本病主要是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专家们认为,当寒潮袭击,或台风过境,或气温忽降忽升,或出现大风、大雾、阴雨等天气时,如在健康人身上出现上述症状,查不出其他原因时,就应想到“气候变化过敏”。倘若每当天气变化时,都出现类似的症状,那么,“气候变化过敏”即可确诊。国外有人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人对天气变化敏感,且这种敏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如青少年对天气敏感者,约占1/4,壮年人则增长为1/3左右,老年人会升至1/2左右,一般女性比男性更敏感,可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男性约为1/4。
引起气候过敏的原因不仅与机体的应激状态、天气变化的不同情况有关,还与天气出现变化有关。当天气变化时,气压会出现短暂波动,从而影响大气中的重力波,重力波作用于人体后可使人体出现功能性症状。天气变化时两个气团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正离子,人体也可因正离子的作用而感觉不适。不过,只要时时关注气象信息,加强自我保健和锻炼,这类“气象病”还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部分省市每天通过发布别具一格的“健康指数”、“感冒指数”等强针对性对保健防病有积极作用的预报,来提醒某些人在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期间,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严加防范,以防因天气突然变化而带来的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