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概况 | 政务公开 |   |   |  决策气象服务 |  公众气象服务 |  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百科
光辉的历程
  中国气象学会是由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先驱者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以“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共同发起成立的,诞生于1924年10月10日。中国气象学会经过几代气象科技工作者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气象事业,推动现代气象科技的进步,确立我国气象科技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伊始,会员只有30几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但是学会同仁,不畏艰辛,上下求索,多次召开理事会议,拟订规则、发展会员、组织科技演讲、召开学术年会,并多次以学会的名义呈请政府考虑发展气象科学事业的正当要求。学会同仁不遗余力地促进我国测候所的建设。在1925年《中国气象学会会刊》的创刊号刊载了“拟划庚款兴办中国各地气象测候所意见书”的呼吁。在1924年、1925年两次年会上均提议全国应增设测候所;还以学会的名义向庚款委员会请求补贴基金,以设立西北各省测候所。1926年8月,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年会上,还一致通过了呈请政府收回海关所设各测候所的提案。学会同仁十分关心我国气象事业的组织机构建设。在1937年4月第三届全国气象会议上,由中国气象学会代表牵头,联合青岛观象台、航空委员会第二测候所、浙江省政府、江西水利局的代表,共同提出了“要求成立全国气象行政机关的提案”,此提案得到了与会全体代表的拥护和赞同。在学会同仁不断呼吁下,中央气象局于1941年10月在重庆沙坪坝正街6号正式宣告成立。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才“始有专司”。这对当时气象事业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学会同仁积极为气象学术交流搭建平台。1925年7月,创办《气象学报》的前身——《中国气象学会会刊》。《气象学报》现已成为中国最高水准的气象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气象学会在成立后的最初25年中,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气象台站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气象学会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51年4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气象学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竺可桢为理事长,涂长望为副理事长。会后,学会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气象科普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文革”期间,学会与其它部门一样也深受影响,学会活动基本陷于停顿状态。但“文革”后期,学会充分利用民间学术社团的优势,促成了1974年4月以美国气象学会主席约翰逊先生为团长的美国气象学会代表团来华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接待的第一个美国气象科技代表团。这次访问结束了中美两国气象科技界时隔20多年不交往的历史,开启了中美两国气象友好合作和交流的大门,实现了中国气象界历史性的突破。1975年10月,也是在中国气象学会的大力推动下,以邹竞蒙先生为团长的中国气象学会代表团回访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组织的第一个访美气象代表团。在访美期间,学会同仁与美国气象科技工作者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全面了解美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对以后实施的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1979年中美两国签署中美大气科技合作协定奠定了基础。
  1978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学会1978年年会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河北邯郸举行,这是经历“文革”后学会召开的第一次年会。大会的召开,使学会的各项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学术交流务实创新中国气象学会发扬优良传统,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民主,务实创新,围绕国家中心任务组织学术活动,每年学会都要举办20多次学术活动。学术活动紧紧瞄准国际气象科技发展动态,注重加强与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扶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中国气象学会始终将学会工作与气象事业、学科发展联系在一起,全面参与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规划论证工作。紧密围绕气象行业、部门科技攻关和协作项目组织学术活动,为技术难题攻关出力。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中国气象学会于1980年1月设立气象科普工作委员会,并于1981年2月创办了中国唯一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气象科普期刊——《气象知识》。《气象知识》自创刊以来,坚持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调整和丰富刊物栏目,提高办刊质量,增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好评。1997年3月,《气象知识》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同年4月,又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科普法》和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精神,学会和中国气象局分别于1997年9月、2003年12月联合召开了两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会后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气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关于贯彻<科普法>的意见》。这些文件的下发对推动全国气象科普事业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气象学会自1980年起,每年都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期间举办纪念活动。连续23年举办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
  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中国气象学会始终从气象事业后继有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度来认识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学会工作中积极为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搭桥铺路,自1986年6月起每两年一次的青年学术研讨会坚持至今。1984年12月10日,学会设立了“青年气象科技奖”,1986年更名为“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以缅怀新中国第一任气象局局长涂长望先生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此奖已成为中国气象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积极推进两岸交流中国气象学会为促进两岸气象科技水平的提高造福两岸人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推进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1979年5月,中国气象学会决定通过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台湾气象界人士来大陆参观访问。l981年,学会又建议台湾地区气象学会参加中国气象学会的活动,并向台湾气象部门赠送《气象学报》。l982年在菲律宾气象学会的鼎立相助下,大陆、台湾和菲律宾三方气象学者聚会马尼拉,这是海峡两岸气象同仁第一次接触。类似的会议又在1984年、1986年举行。在中国气象学会倡议和推动下,在美籍华裔气象学者和香港气象同仁的大力支持下,于1989年7月,在香港首次举行了以海峡两岸学者为主体的“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会议”,这是海峡两岸气象界隔绝近40年后第一次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学术交流,使两岸气象学者能够有机会具体和直接地了解了对方的科研和发展水平。随后,1992年又在香港召开了第二届“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会议”,促成了两岸气象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学者的身份出席会议。1993年1月,应中国气象学会的邀请,台湾地区气象学会负责人首次来大陆参观访问。1994年3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陶诗言率团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天气气候研讨会”,这也是大陆气象代表团第一次访问台湾,从而开启了两岸气象科技工作者双向交流的大门。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今年9月13日,台湾地区气象学会组成20人的代表团来北京参加“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会后又到中国气象学会诞生地青岛观象台寻根,以此方式共同庆贺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0周年。
  80年的沧桑岁月,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同时也记载了中国气象学会艰辛创业、不断进取和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 
信息来源:中国气象报



Copyright 2010 自贡市气象局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信自贡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蜀ICP备10023896号